中国新坐标,强国复兴新注脚

发布时间:2024-11-18 16:33:13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网 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左宇坤)赫赫千载,浩浩山川;熠熠星轨,煌煌大国。

  纵观中华民族前进发展,横看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在浩瀚历史的坐标轴上,在群雄角力的定位系里,如果标注出中国的“位移”,那是一条震古烁今的辉煌轨迹。

  古老的东方大国何以斗志长存、风采永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寰宇视野里,尤以大国重器锻造强大支点、挺起中国脊梁。

  ——仰望星空,“长征”开路剑指苍茫,中国高度在漫漫星途中追寻《东方红》悠远的和声;“基建狂魔”三跨天山,中国跨度连接起西域的车马喧阗与今日的汽笛声声。

  ——脚踏实地,直抵万米地底空间,中国深度让珠穆朗玛的“身高”亦可定义地下之极;细如发丝强硬如钢,中国强度高高捧起“材料皇冠上的明珠”;引领水电百万千瓦时代,中国力度书写世界水电史新传奇。

  ——履践致远,以柔克刚厚积薄发,中国厚度以“手撕钢”撕开国外垄断;置身煤海“蛟龙”开路,中国速度回答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的世界难题;铁壁绣花以尽精微,中国精度为大型设备引线穿针。

  ——饱蘸深情,“数智春风”情暖高原,中国温度让雪山下的村子也进入数字时代;尼山圣境广迎四方,中国风度穿越千年纵览无数江山。

  石破天惊的远征,必有逢山开路的闯劲;前无古人的事业,尤需锲而不舍的笃行。新时代的中国坐标,随着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新闻网联合主办的十个维度看中国——“走进新国企·打卡新坐标”网络互动传播活动展现眼前,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敢为人先,入地穿海的中国方案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深地与深海之间,人是历久弥坚的度量衡。不断刷新的数字,让中国技术傲立世界科技之林;不断拓进的纵深,更为强国复兴镌刻下有力的注脚。

航拍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
中新社
记者 杨韬 摄   航拍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 中新社 记者 杨韬 摄

  坐标新疆,塔克拉玛干,这片曾经寥无人烟的沙海,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的井架高耸入云、钻机隆隆作响,跃动着能源湃湃流淌的脉搏。

  图为航拍胡杨林中耸立的跃进3-3XC井。 中新社 记者 杨韬 摄

  一深带万难,“攀登”这座“地下珠峰”,“在20年前是不敢想的。”万米虽深、目标尤高,该井设计井深11100米,预计钻井周期457天,目前已突破9000米;几十公里外的中国石化“深地一号”项目中,跃进3-3XC井设计井深9472米,目前已达到9432米。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采用世界首创的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技术存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凝析油,需定期对储油舱进行清舱检测。 中国海油供图 袁琛 摄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采用世界首创的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技术存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凝析油,需定期对储油舱进行清舱检测。 中国海油供图 袁琛 摄

  坐标三亚,广袤南海,明黄色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站仿佛定海神针般矗立怒海波涛间,是油气开发挺进深海的先锋。源源不断的海底天然气供应,让能源站顶端的火炬熊熊燃烧、昼夜通明。

  叩开了超深海能源宝藏的大门,新的突破在这座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气田不断发生。截至目前,“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压力最高的开发井——A12井完成钻井作业,刷新国内深水开发井压力等级纪录。

白鹤滩水电站。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图为航拍白鹤滩水电站。 中新网 记者 袁鸿凯 摄

  坐标金沙江河道,四川宁南和云南巧家交界,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亮翅”在高峡平湖、两岸绿草茵茵间。承受1650万吨的最大水推力,已实现100%国产化的百万千瓦发电机组证明,我国在水电技术领域已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如果把这台机组拆开,几乎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单项都是世界第一。”金沙江库区千年巨变,中国“智造”引领世界水电进入百万千瓦时代,新时代的《水经注》在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上书写。

  转眼间,漫漫黄沙的灼灼烈日已点燃动力齿轮,浩浩江海的汩汩能源已润泽广阔民生。新时代的国企建设者们以科学为刃,以创新为锋,凿穿了沉淀亿万年的坚硬岩石,触摸地球深部岩心的纹络;搅动了江海沉睡已久的丰饶宝库,托举能源保障的坚强支撑。

  重任在肩,千锤百炼的求索情怀

  日新又新,永不止步。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是始终向前的进度符。大国工匠在对更快一步、更强一分、更精一毫的不懈追求中,展现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匠心独运的智慧和历久弥坚的情怀。

图为碳纤维生产线。李太源 摄   图为全球最大高性能碳纤维基地——中国建材中复神鹰西宁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生产线。 中新网 记者 李太源 摄

  坐标西宁,在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国建材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轰鸣丝轴整齐转动、雪白原丝抽出成型。细如发丝却比钢强的碳纤维,成为支撑诸多高端制造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战略材料。生产它要经过上百道工序,三百多项关键技术、三千多个工艺参数,十多个系统的集成才能制作完成。

  “手指粗的一束碳纤维,就可以拉动两架飞机。”摘下这颗“材料皇冠上的明珠”经历了艰难的研发过程,中国人用世界上先进的干喷湿纺技术,成功做出了“中国碳纤维”。

 车间里的机器人焊接作业。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东方电气车间里的机器人焊接作业。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坐标德阳,在被誉为“中华第一跨”的东方电气重跨厂房,吊臂穿梭、焊花飞溅,云集了一批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重型密度精加工技术就犹如是大象在跳舞,而且还能跳芭蕾舞。”如此难度下,无数大国重器在这里迈出从零到一的第一步,成就了民族工业的灿烂。

  装上“中国心”,白鹤滩等巨型水电机组重要部件自此走出,水电工程敢攀世界水电珠峰;十年磨一剑,国内首台完全正向自主设计制造试验的F级燃气轮机G50正式投入商运,拼出中国“争气机”。

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智能掘锚一体机。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中国煤炭科工太原研究院智能掘锚一体机。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坐标太原,在中国煤炭科工“煤海蛟龙”快速掘进研制车间,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全身协作,彻底解决了煤巷掘进、支护、运输不能平行作业的世界级难题,并在2014年创造了煤巷掘进月进尺3088米的世界纪录。

  龙腾善行,“耳”聪“目”明。从肩扛手抬到风钻炸药,再到机械辅助和屡创纪录,工作人员离机器越来越远、导航系统越来越准、控制系统越来越精准,煤矿掘进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跃向新高度。

图为记者体验0.02mm“手撕钢”。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图为记者体验中国宝武太原钢铁0.02mm“手撕钢”。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坐标太原,中国宝武通体透亮的“手撕钢”反射着镜面般的银色光泽,“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厚度只有0.015mm,不到头发丝直径的1/6,可以像纸张一样弯曲、折叠,甚至可以轻易用手撕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电子、新能源等领域。

  为打破“高价买”和“卡脖子”困境,面对六百多道技术难题,平均两天一次的实验失败,创新团队走过一关又一关,将中国不锈钢箔材的制作工艺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百炼钢终成绕指柔。

  我们看不见时间,但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看似寻常最奇崛,尽精微处,新时代的国企建设者们以匠心筑品质、以品质筑未来;成如容易却艰辛,致广大间,孜孜不倦的求索终绘出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壮美画卷。

  拳拳赤子,知往鉴今的古老智慧

  风光无限,常在险远。攀登之路,勇者不孤。

  新的足印覆盖上旧的轨辙,人是灿灿来路的常旅客。举目回望,同一片神州大地已是全然不同的光景。日新月异的发展、赓续传承的事业,落笔均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许立豪 摄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许立豪 摄

  坐标西昌,直指太空。12月10日9时58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航天科技研制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500。

  “从无到有,更高更远,脱胎换骨,大国重器,更快更好。”这一次的发射升空,距离第400次发射,才大约两年时间;而距离长征系列火箭首次发射,即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过去了53年。

  苍茫星海里,那颗“会唱歌的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如同一个精神坐标,激励着中国航天循此而上、追逐星辰,实现着下一段势将问天的预言。

  图为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 中新网 记者 李太源 摄

  坐标乌鲁木齐,纵贯天山南北。从独库公路到东天山隧道、再到天山胜利隧道,三条打通天山南北之路,让南北疆的连接,从“绕”过天山和“爬”过天山变成了真正的“穿越”天山,从图纸上“飞线”的虚线变成现实中蜿蜒的公路。

  开拓仍未止步,中国交建承建的乌尉高速“咽喉工程”天山胜利隧道是目前世界上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建成后开车穿越天山仅需约20分钟。这条张骞的车骑与班超的鞍马、匆匆的使节与虔诚的僧侣曾跋涉千年的长路,将传唱更多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时代新声。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三跨天山”的意义,还在于立足新疆区位优势,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自此,边疆物华焕新,银翼畅联亚欧,泱泱华夏风物与浩浩丝路长歌,都化作“春风尽度玉门关”的新篇。

  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星辰大海、图强励新,亦在道路条条、广厦万间。气节铮铮的央企建设者们,以斧劈刀削之笔写下浩气经天的一页,体现的是从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踔厉进取品格,以及同进于大道、共臻于大道的和合共生愿景。

  山高水长,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物换星移中长河涓涓不息,人是矢志不渝的定盘星。走过千年时光长廊,恢弘的建设、顶尖的技术、簇新的事业、绚烂的笔触,落脚点无一不在一撇一捺、以人为本的信念之间。

数字的力量温暖着高原深处的千家万户,数字信号为这里的山村插上信息的“翅膀”,帮助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也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关于远方和梦想的种子。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腰古村所在的雄龙西乡中心小学接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图为雄龙西乡小学的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和成都华阳实验小学的学生一起上课。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坐标甘孜,雄龙西乡腰古村,覆雪的偏僻村庄也在中国移动的帮扶下竖起了高耸的基站。通过发展犏母牛养殖业和花椒种植业,燃起了致富增收的新希望;通过将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村民们解锁了更美好的“数智生活”。

  3G突破、4G同步、5G引领,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程。医疗、教育、直播、致富,“数智春风”吹暖雪域高原,也为人民吹来了新资源、新保障、新盼头。

游客在尼山圣境参观。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游客在尼山圣境参观。 中新网 记者 李骏 摄

  坐标曲阜,相传为孔子诞生地的尼山,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座落于此。2500余年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声震长河,孔子在这里为中华民族构筑了一座“万世师表”的人文精神大厦,化作中国建筑承建的尼山圣境72米高的孔子像款款而立。

  在这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就了一场场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对话。“尼山圣境”作为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旅游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依然演绎着灿若星辰的文化大观,彰显着中华民族肇兴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的伟大品格。

  鸿典皇皇,儒风泱泱。时代浪潮,生生不息。

  时间年轮盘镌历史荣光,时代方位拓达前路新境。在中国新坐标的定位系里,以世界眼光起笔、以时代标杆落墨,我们真正读懂了——循天下之道,虑时间之远,应民心之向,方知大势所归。

  前程壮阔,使命催征;百川汇流,不尽滔滔。

  聚锋山海之间,点睛奋斗新篇。站在新时代、新形势的更高起点上,必将有风华正茂的新英雄、继往开来的新壮举,雕琢千里江山图更丰沛的文脉,绘就中国新坐标更恢弘的画卷。(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