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2:15:51 来源: sp20241114
■本报记者 沈湫莎
源头创新怎么做?科创人才如何集聚?怎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浦江创新论坛的会议季活动之一,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创新协力新空间——沪港科技创新对话”昨天在香港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沪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与未来产业发展进行对话交流。
沪港科技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沪港之间的科学家交流有多频繁?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给了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沪港两地共有约2.5万名科学家合作发表了12280篇论文;沪港两地技术合同金额累计达323亿元,年均增长60%。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介绍,目前香港正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领域加强部署,这与上海正在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愿景相同、方向一致,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上海人把下雨叫‘落雨’,香港人也叫‘落雨’,足以见得两座城市的亲缘关系。”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有感而发。早在几年前,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昨天,双方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气候变化与传染病联合研究的协议》,将就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流行的潜在影响、病原体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等问题开展联合研究。
为进一步深化沪港科技合作,香港大学将在上海建立港大研究中心,聚焦未来电子、新型材料、老年技术、智慧城市等领域。由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沪港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将通过双向设立沪港创新协力新空间、搭建沪港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沪港高校互访互学机制等方式,营造沪港两地开放协同、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
抓住范式转换关键期的创新机遇
1900年,美国纽约的大街上跑的几乎全是马车;13年后,福特公司建立了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从此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走进千家万户。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表示,当下AI正在深刻改变社会,我们正处于“马车-汽车”的范式转换关键时刻,10年后,或许马路上跑的都是自动驾驶汽车。
越是处于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越要抓住基础研究。没有原始创新,就像长江没有源头之水,下游更是无从谈起。如何在“无人区”里寻宝?张翔认为,科学家要有自己定义路径的能力。
骆大进介绍了上海正在探索的“基础研究先行区”。先行区更注重选人而非选项目,通过优化立项机制、管理模式、成果评价等举措,网罗一批有潜力、有能力、有基础、有情怀、有追求的优秀科学家,给予充分信任和长周期保障,让他们10年专注做一件事。
据悉,对话活动期间,沪港两地多家高校、机构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两地在科学研究、创业孵化、企业发展、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