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实招、见真章

发布时间:2024-12-28 05:09:04 来源: sp20241228

原标题:卓越工程师培养有实招、见真章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名单,14所高校入选。自2022年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以来,各个高校直面当前工程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

做中学,补齐工程训练短板

“做中学”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要路径和手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导师、宇航学院副教授朱浩表示,卓越工程师需要具有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就是工程实践和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北航宇航学院开展了通过航天综合项目培养优秀航天人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朱浩介绍,学院策划了“北航1号”到“北航4号”火箭飞行器与“亚太1号”小卫星项目。“项目研制的是小火箭和小卫星,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总装集成、飞行试验的工程实现的全流程,让同学们在校园里真刀真枪地当‘总师’,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火箭和卫星研制中的一个个工程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不仅是学生,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导师肖洪感到,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工程训练”的培养模式,也让像他一样的高校老师走出了“象牙塔”:“2022年,我挂职担任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助理CIO(首席信息官),长时间驻守工程一线,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在工程一线,我不断优化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面向工程一线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生的论文。深入工程一线后我们才发现,现实工程数据和我们原来理解的理想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和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使得硕士博士论文更加贴合工程实际。近期我们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写作快速和工程结合,形成的数字化试验系统已经落地应用,解决了两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肖洪说。

培养模式多元,保持与行业变革的一致性

今年,马秉正以直博生的身份,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学习。在选择个人培养方案时,马秉正选择了2年校内学习+3年专业实践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他欣喜地发现,当前学院的培养方案课程配置多元化、学生选课自主化、教师指导全面化等特点突出,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选择与学习空间:“学院新制订的培养方案能够实现卓越工程师定制化培养,非常契合我学习实践的需求。”

“学院以承担的教育部航天动力、先进试验与测试2个重点领域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联合航天科工等20余家央企统筹推进培养方案制/修订,新的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硕博士的原创力、领导力、系统思维为出发点,建设了领导力课程、领域特色课、领域前沿课、校企共建课模块,按领域跨学科的特色鲜明,新建课程占比达20%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潘旭东道出了学院培养方案的安排。

学院在学生培养上面向国家重点领域,强化交叉融合、突出实景实战,按领域跨院系、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强化与传统工程硕博士培养的差异。“同时引入企业和行业最新前沿研究进展,结合课程研讨,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现了学科前沿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保持了与行业变革步伐的一致性和前瞻性。”潘旭东说。

在导师选聘上,学院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谭久彬牵头教育部“先进试验与测试”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表示,在课程建设中,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多个高校和业界领头单位,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都经团队精心选择,构成严谨的知识体系,并已在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先进测试等领域成功应用。“课程团队深入了解行业背景需求,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及时将行业需求反馈给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并针对工程案例提炼自己的研究课题,便于言传身教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相关行业对具有解决“卡脖子”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让人才培养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之间不脱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学秘书周游认为,产教融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需求和必然方向。

潘旭东同样认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通的方式,以领域代替学科、以产学融通取代先学后用、将企业的复杂工程真问题作为学生研究课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佳途径,是实现工程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创新型重大工程技术突破,工程师群体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即支撑创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协同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王海涛对此深有感触。

陈燕惠是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2022级硕士研究生。“通过亲身前往企业,投身国家重大需求项目和专业领域前沿工程建设,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产教结合的作用。”她说,“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后,我与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前辈进行交流与合作,了解了专业前沿技术与发展现状,拓宽了学术和工程视野,团队协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记者 杨 飒)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