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8:46:40 来源: sp20241127
这两天,一场营救钱塘江搁浅江豚的行动,让公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动物保护的话题上。守护好这些“山水精灵”,离不开它们危难时刻紧急出手相助,更需要社会各界的久久为功。在浙江,就有一群群这样的人,一个个这样的部门,和一次次这样的行动,精心保护着动物们的家园。
开辟“生物通道” 海宁千年海塘为小螃蟹“让路”
最近,嘉兴海宁修建海塘专门开辟“生物通道”的行动火了。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二期(尖山段海塘)上建起了顶宽1米、纵深0.8米,专为螃蟹等动物迁移布设的“生物通道”,让螃蟹能越过海塘上的挡浪墙,从钱塘江顺利爬进内陆护塘河。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演名说:“我们在槽底铺了滩地上的沙子和芦苇,并在沙子上放置了一些螃蟹喜欢吃的腐肉和食物,吸引它们进入到这个通道。”
据了解,海宁尖山地处杭州湾湿地,适合蟹类穴居,也是越冬水鸟最爱之处。过去,修建的海塘挡浪墙直立面高3米以上,阻断了两侧生物的觅食迁移。这次新的设计方案,钱塘江尖山段海塘14.4公里沿线将布设4条生物通道,供蟹类、刺猬、兔子等动物迁移,尽量将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尖山段海塘项目负责人徐超还告诉记者,这样的设计不会对堤顶道路通车以及堤防防潮防汛的标准造成影响。
记者了解到“螃蟹通道”还将安装喷淋、摄像头等辅助装置,用于观察研究,此举为国内外海塘岸带生态资源保护提供经验。
推进“串珠成链” 开化为“山水精灵”创造更多更优生存空间
位于钱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古田山小微生态湿地,是当地首个为鸟类创建的落脚地,由38亩废弃旱田改造而来。修缮田埂、引入水源、撒下稻种、放入小鱼小虾……如今,这一湾被修复完成的湿地,逐渐成为各种鸟类的重要食源地。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苏庄执法所副所长武克壮在实地调查中也欣喜地发现,白颈长尾雉、白鹇等野生保护动物在这一带明显多了起来。“在开化,像这样的湿地在规划、建设中的还有多处,覆盖多个乡镇。等它们串珠成链,从空中俯瞰,就相当于在开化的各个生态板块之间为动物们划出了一条条‘迁徙通道’。”
山野中动物陆地通道也被逐渐恢复。近年来,开化通过退耕还林、下山搬迁、将道路恢复原貌等方式,逐步消除动物迁徙、栖息、繁衍的障碍。位于浙赣交界的何田乡际岭头山,是黑麂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前几年,当地一些村庄为修翻山公路,将山上、山下的上万亩森林割裂,形成多个“孤岛”,影响了黑麂等野生动物繁衍、迁徙。后来,钱江源国家公园和属地乡镇将当地一条3公里长的机耕路进行生态恢复,打通了动物迁徙通道。
“生态通道修复后,这两年,从江西境内到开化何田乡来的黑麂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一些以前见不到的鸟类也开始在这一带出没。”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陈小南表示,动物光顾得多了,今年5月以来,他们还在当地增设了25台红外相机监测仪,更好地进行科研监测。
为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开化国家公园城市总体城市设计》要求,未来几年,开化将以山体、水体为基础构建13条生物廊道,以串联国家公园、南华山、白石尖等县域内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的生物通道。这些廊道串联了开化各个城乡生态空间,将为各类陆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更优良的生存空间。
社会各界温暖守护 绘就人与自然的佳话
杭州萧山瓜沥雁荡湿地占地面积约80公顷,湿地内水网交错、绿树成荫,是中国东部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它也是浙江全省唯一由个人保护的省级观鸟胜地。一对父女在这儿接力守护鸟儿,一坚持就是25年。
中国蓝新闻记者见到汪爱来父女时,他们正在自家鱼塘捕捞。1997年,汪爱来在这里承包了200亩鱼塘,从事水产养殖。为了改善鱼塘环境,又种下了3000多棵香樟树。如今,香樟树茂密成林,丰富的鱼苗,也成为了鸟儿绝佳的栖息觅食地。
说起为何加入“护鸟”行列,女儿汪凯琴说纯属“机缘巧合”,“主要是我父亲激发我的。他说鸟儿过来,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它喜欢到我们这边来,那就是说明它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友好、很友爱的。”
一份简单的初心,让父女二人走上了志愿守护湿地和鸟儿的旅程。这些年,他俩改建湿地设备、制止非法偷猎行为,救下了许多鸟儿,也曾自掏腰包,为繁育期的鸟儿“加餐”。偶尔在巡视时,遇到不幸死亡的鸟儿,两人还会详细分析其死亡原因。
基地巡视、病毒消杀、残弱救护……这几乎是父女俩每天的工作内容。如今,湿地分布有鸟类28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灰鹭、白鹭、牛背鹭……这些品种不同、生性各异的小鸟,在汪凯琴的眼中,就像她的孩子一般,“这个季节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苍鹭、野鸭这种冬候鸟,我们这个基地基本上3到7月份是鸟类最多的季节,因为鹭鸟都是在我这边繁育的,基本上每个枝头都有二三十个窝,那个时候是观鸟最佳的时期。”
在杭州余杭,为了正在育雏的鹭鸟,当地及时“叫停”复耕工程,让这个美丽的意外,成就了一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佳话。
今年4月,余杭区仁和街道洛阳村在对一处荒林实施复耕时,发现土地上盘旋着成百上千只鹭鸟,包括白鹭、中白鹭、夜鹭三种。它们已经在此筑巢安家,并正在繁育新的生命。洛阳村办事员杨小亮立即叫停了挖掘机,将情况上报给了村里。
一边是刚刚启动的工程,涉及原定6月份完成的复耕计划,一边是成群幼鸟的孵化、成长,如何抉择?经过现场评估与多次磋商,最终农业部门拍板,暂缓复耕工程,为鹭群留足3个月的繁育时间。洛阳村还组织人力装起百米围栏,召集志愿者小队轮流值守,全力守护这群家门口的“小精灵”。
如今,鹭鸟已全部飞走,村里的工作人员完成了复耕播种,现在这片土地上已长出了麦苗。不少村民告诉记者,鹭鸟们虽已离开,但这段温情相伴的回忆会一直留存在大家心里。
中国蓝新闻编辑 张歆宜 何燕婷 夏学民 蓝媒联盟·开化传媒集团 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