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08:34 来源: sp20241115
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打造“中华药港”项目,聚集医药研发生产及关联配套企业260余家,形成了新型抗肿瘤药物、新型肝病药物、新型中成药等六大研发生产基地。图为“中华药港”一期项目。 王健民摄(人民视觉)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的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工人在全自动化电梯生产线上赶制出口秘鲁、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电梯产品。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日前,轮船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停泊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近日,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一列装载机械设备、汽车和笔记本电脑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驶出。 新华社记者 黄 伟摄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7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取得哪些成就?看8组数据、8大跨越——
跨越一 从不足1%到1/8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不足1%增至1/8
泥泞的滩涂,崛起了昼夜繁忙不止的巨港;陈旧的窄轨,蝶变为双线通车的电气化铁路;如山的标准集装箱,取代了简陋的货场……75年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不足1%增至1/8,实现了不起的跨越。
195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仅11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前,外国人很难见到“中国造”,国内市场上也鲜有进口货。古巴糖、伊拉克椰枣、阿尔巴尼亚卷烟……就是老一辈中国人关于当时进口商品不多的回忆。
1978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扩大;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9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升至12.4%,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3/4个世纪里,中国外贸实现巨大飞跃。
漫长的海岸线上,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等全球大港串起一条条海上大动脉,撑起了全球三成以上的外贸海运,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连。看广阔内陆,从西北边陲的新疆阿拉山口,到中越边境上的广西凭祥口岸,“钢铁驼队”川流不息。今年前8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万列,发送货物139.9万标箱,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放眼世界,中国在全球跨境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2013—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增速高于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开放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形成,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中国外贸,正稳步向前。
跨越二 从不足20%到95.1%
——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2023年的95.1%
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换取外汇进口机械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外贸结构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量质齐升,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看出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日益进步,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2023年的95.1%。看进口,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与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比例从20世纪80—90年代的4.5倍降至2023年的1.4倍,中国进口商品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同步发展。
向新向绿,中国外贸迈向更高水平——
曾经,在海外谈起“中国制造”就是“老三样”:家电、家具和服装。近年来,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大幅增加;今年前8个月,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近六成,汽车、集成电路等出口产品优势继续巩固……从“老三样”到“新三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不断攀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成为中国出口商品身上的新标签。
跨越三 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超23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如今的超230个国家和地区
海天之间,巨轮云集。吊车下,集装箱升落有序。今年8月,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连续14年位居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上海港再度扩容,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增添新的支点。
跨境贸易“物畅其流”的背后,是中国和全球超230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在背靠浙江宁波舟山港的跨境电商前置仓,理货员往来忙碌,叉车铁臂穿梭,准备销往美国市场的出口商品排列如墙。宁波亚集物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在宁波海关支持下,形成了“非保(税)货物不需要物理转移成为保税货物”“综保区跨境电商申报‘1210’模式”等创新模式。“今年,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形势‘两头甜’,全年业绩肯定错不了!”该负责人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外贸伙伴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伙伴发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形势,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贸易伙伴向多元化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与各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如今,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已扩展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由2013年的10.1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19.5万亿元,年均增长6.7%,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由39.3%提高到46.6%;中国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2.2%和2.7%提高到2023年的4.7%和8.2%。
跨越四 从10余家到64.5万家
——1978年,中国开展外贸业务的专业总公司仅10余家;2023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达64.5万家
万里之遥的欧洲大陆,运动员们在竞技场上拼搏;与此同时,从浙江义乌到广东东莞,中国外贸企业生产线开足马力、赶制大型赛事出口订单产品……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今年欧洲杯和巴黎奥运会期间。
充满活力、嗅觉敏锐、反应迅速、韧性十足……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出色表现令全球观察家惊叹不已。
聚沙成塔,涓滴成流。“10余家”——这是1978年中国开展外贸业务的专业总公司数量。“64.5万家”——这是2023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的数量。两个数字,描摹了数十年来各类外贸主体勇敢“出海”的身影。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还是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贸易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开展,经营权由国家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贸经营权放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入局”。200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将外贸经营权管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取消了外贸经营权的门槛限制,外贸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9年,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3.5%,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航行在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充满活力的中国外贸主体,将一如既往劈波斩浪。
跨越五 从几乎为零到世界第四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乎为零发展到2023年的933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服务贸易却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前,中国服务贸易也仅局限在少量对外技术援助和来华旅游服务。
从零起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服务贸易以运输和旅行等传统服务为主。规模上,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6.9亿美元,居世界第34位。结构上,20世纪80年代,传统服务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均值超过80%。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服务贸易活力不断激发。
1983—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出全球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933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服务贸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同新加坡、泰国等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对50多个国家实施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去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大旅游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免签国“朋友圈”持续扩容,外籍人员入境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中国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旅行服务进出口规模达9617.1亿元、增长47.7%,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站在新起点,中国服务贸易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增强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旅行服务国际竞争力;支持金融、咨询、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贸易发展……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今年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将以高水平开放有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跨越六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
——首届广交会仅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如今,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各类展会推动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
借助大空间定位技术、多重体验设备,解绑电脑背包“轻装上阵”,沉浸于逼真视效和中式美学……不久前举行的服贸会上,在北京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展位,一群“悟空迷”通过虚拟现实进行人工对战,享受畅快淋漓的游戏闯关体验。“今年是我公司参加服贸会的第四年,每一年都收获满满。”该公司负责人说。
像服贸会这样的大型经贸类展会,是外贸企业获取订单的重要渠道。“收获满满”,则是许多参展企业的共同心声。
提起中国外贸展会,不得不提广交会。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1957年春,首届广交会吸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成交额超8600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如今,广交会已成功举办135届,与全球2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累计出口成交约1.5万亿美元、到会和线上观展境外采购商超1000万人。广交会这块“金字招牌”,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视角从广州移至更多地方——2018年,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2020年起,原“京交会”改头换面,服贸会进入提质升级发展新阶段;2021年,消博会亮相海南自贸港,此后还有链博会……各类大型展会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同比增长117.1%,较2019年增长10.6%;办展总面积1.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3.3%,较2019年增长8.25%。展会,让中国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
跨越七 从1处试验区到22块“试验田”
——2023年,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7.7万亿元,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18.4%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这步棋,起手于2013年,落子于上海。
打造“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率先施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上海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试验田”开镰之地。
一马当先,群马奔腾。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湖北自贸试验区集聚光电子信息企业超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4000亿元……各地明确自贸试验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探索。沃土之上,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来,中国不断优化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11年间,中国先后设立了22家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了丰富经验。
——11年间,中国在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上累计部署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在国家层面总结提炼了7批改革试点经验、4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22个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7.7万亿元,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18.4%,为稳外贸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评价,中国自贸试验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分阶段的渐进方式,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扩大服务业和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
跨越八 从一份框架协议到22个自贸协定
——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
2023年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当日,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收到海关签发的RCEP项下输菲律宾的原产地证书,使该公司出口的货值1.48万美元的男式衬衫在菲律宾享受零关税待遇。
RCEP全面生效意味着什么?一组数据有看头:2023年,中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12.6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5.3%。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CEP区域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贸易额均占全球比重约30%,协定对15方全面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千里之行,始于跬步。自由贸易区网络连点成面,前后历经20多年。
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使自由贸易区建设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此后,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不断深化与各国的经贸合作。
开展多轮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持续推动原有自贸协定升级扩容;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随着中国自贸区网络不断拓展,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目前,中国与自贸伙伴贸易额(不含港澳台)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3左右。
22个自贸协定“编织”的自贸区网络,为企业“走出去”兜住底。商务部方面表示,中国将引领RCEP各方高水平履约,不断提升协定在区域整体的实施效果;同时,继续为企业用好用足RCEP等自贸协定优惠措施提供支持和服务。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