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病房”来了,护理员队伍跟上了吗?

发布时间:2024-11-23 02:49:45 来源: sp20241123

  为有效减轻患者家属负担,更好满足患者护理服务需求,不少地方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

  “无陪护病房”来了,护理员队伍跟上了吗?

  阅读提示

  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后,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员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陪护,但人才队伍规模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专业人士建议加强招生和培养力度,进行综合性和规范化人才队伍培训。

  “快来帮忙,有急诊转来的患者。”半夜0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部骨伤一科的走廊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转运床的滚轮声打破了宁静。

  “护士,你知道在哪能联系到护工吗?”病床上,腿部骨折的包伟急忙打听。

  “先生,我们不是护士,我们就是您要找的护理员。”一袭白衣的护理员伍增辉向包伟展示身上印有“无陪护病房”字样的臂章。

  为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忙”,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只陪不护。

  在伍增辉所在的病房,他和另外3名护理员不仅要照顾包伟,还要负责护理住在病房里的近30名病人。

  是护工还是护理员?他们能护理过来这么多病人吗?今年4月刚从职校护理学专业分配到无陪护病房实习的伍增辉,和不少新入职的护理员一样,曾对这份工作有过迷茫。可了解得多了,他便有了答案。

  从辛苦活到技术活

  “15床呼叫,15床呼叫”……一夜过后,广播里反复提醒刚和伍增辉交班的陈小凤,病房里再次迎来了繁忙的时刻。

  “早上好陈老,昨晚睡得好吗?”走进病房,陈小凤热情地跟患者打招呼。谈笑间,她拉起病床上的摇杆,协助老人漱口、洗脸、洗手、刮胡子。而像这样的晨间护理,陈小凤当天上午面对不同的病人重复了8次。

  有着5年骨科护理工作经验、曾做过4年护工的陈小凤说:“做护工时,只觉得护理骨科病人是件辛苦活;可有了护理员这个新身份之后,我发现骨科护理是一门技术活。”

  据陈小凤回忆,刚接触护理时,连帮病人翻身都困难,那时没人教,只能跟着老护工依葫芦画瓢地学。

  如今,成为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学习“翻身”已经有了规范的流程。“协助骨科患者进行轴位翻身,移位不可拖、拉、推,需将病床托起后再翻转,以免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在每月科室进行“床边培训”中,护士们成了护理员的老师,向他们传授专业的护理技巧。

  此外,陈小凤每月还参加两次护理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如何施打静脉留置针,如何分辨术后病人身上的引流管等。

  和陈小凤一样,自2023年推广“无陪护”试点以来,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脊柱外科的52岁老护工郑庆章也拥有了一身浅蓝色的新工服,成了科室里的“护理新人”。

  每天交班时,他都会收到一张值班护士为他制定的“每日照护处方”。护士会对他进行提问,答题结果纳入由医院护理部、科室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对护理员进行的考核中。郑庆章坦言:“压力大了,学的东西也多了!”

  “‘无陪护’并不是‘无人陪护’。”在伍增辉看来,护工受雇于家属,护理员则大多受聘于医院或护理机构。无陪护病房里的护理员要经过更严格的护理培训。“护理员是无陪护病房里很重要的一分子!”

  “招人都难,就先别提技能提升了!”

  “相较于护工,无陪护病房里的护理员要成为护士的‘眼睛’‘手脚’。”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郑丽维认为,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他们既要帮助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也要辅助护士完成基础护理和康复治疗。

  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护理员的技能提升。福建省卫健委发布的一份针对护理员的调研报告显示,福建在岗的医疗护理员平均年龄为5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比为93.3%。学历低、年龄大等因素制约着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58岁的邱仁培初中毕业后当上了水电工,10年前由于腰伤,转行从事护理工作。“转行时就没有培训,现在进入无陪护病房,想学仍然机会有限。”邱仁培感叹,“目前经过专业培训、执证上岗的护理员太少了,护理行业找工作基本靠老乡介绍。”邱仁培透露,他所在的医院里,有护理员连床头警示标志上的“防压疮”“防VTE”等专有名词的意思都搞不清便上岗。

  郑丽维介绍,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后,医院对护理员的资质审核和培训要求均有所提升,护理员需要参加卫健委组织的医疗护理员培训、并获取医疗护理员证后持证上岗。

  然而,福建省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个培训项目从2021年启动至2023年底,仅向5331名医疗护理员发出了培训合格证书。这样的持证队伍规模难以满足全省现有4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32个“无陪护”试点病区的护理人才需求。

  “招人都难,就先别提技能提升了!”福建一家护理公司的负责人陆凯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护理公司从福建招聘的护理员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无陪护”试点项目的顺利运行,公司要从天津、山西、江西等地调配护理人员,经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

  加大招生和培养力度

  在厦门市护理学会监事长张桂兰看来,与传统护工以个人为单位的工作模式不同,无陪护病房内的护理采取动态巡查、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实则为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

  张桂兰建议,可加强职业院校和第三方护理机构对护理员的招生和培养力度,设置契合医院和患者需求的培养方案。

  多名试点医院负责人提议,将试点医院作为护理员培训基地,从制度设计、临床实训、人员管理等角度进行综合性和规范化人才队伍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护理人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

  采访当天适逢病区的手术日,陈小凤手机上的计步显示超3万步。平均负责8名患者,陈小凤坦言,相比于先前一对一的护工工作,工作量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不过,相较于护工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护理员工作实行倒班制,工作时长有些缩减。“做‘无陪护’虽然累,但每天工作12小时,晚上有了睡眠的时间。”陈小凤说。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的护理员杨君和陈小凤观点一致。“我们有早、中、晚3个班次,工作时长在8小时左右。下班后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

  “推广‘无陪护’,要惠及参与‘无陪护’的护理员们。”三明市宁化县总医院无陪护办公室主任兰桂华认为,构建以技能为导向、与工作年限挂钩、与劳动付出相适配的护理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护理员对“无陪护”的认可度、参与度、贡献度是一个边探索边完善的过程。她期待着“这群在病房里付出的人,能被社会所呵护”。(工人日报 记者 李润钊 通讯员 金语萱)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