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09:02 来源: sp20241221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个自然现象。”在面对中小学生的科普讲座上,风、雪、雨这类常见的天气化身为一个个有待揭晓的谜底;而面对高年级学生和不同行业的成人群体,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基层防灾减灾与乡村振兴……一个个严肃话题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启迪着听众的思考。
这样的讲座,杨继国一年要做很多场。讲座面向不同群体——有中小学生、外卖骑手、农民、基层工作者等;涉及不同领域——有农业、文旅、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有多种形式——慕课、直播、短视频、知识竞赛……
如此丰富的科普活动其实只是杨继国的“副业”,作为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首席、九三学社中国气象局支社社员,他主要从事公共气象服务、国家预警发布、气象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在杨继国看来,气象好比是盐,虽不是主菜,却与各行业、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尤其在气候变化受到全球瞩目,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通过气象服务和全民科普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非常重要”。
科普活动上的杨继国。(受访者供图)做科普的决心
气象科普的独特之处在于天气变化本身,杨继国曾不止一次冒着高温或暴雨进乡村、顶着大风和沙尘双预警进学校,当天的天气往往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令杨继国至今难忘的是2016年在中关村第一小学开展的科普讲座。当天正在下雨,杨继国在课堂上讲到晕、霞、双彩虹等,他告诉学生们双彩虹其实分别有名字——“色彩鲜明、外红内紫的叫‘虹’,色彩较暗、外紫内红的叫‘霓’”。恰逢天公作美,学生放学的路上雨过天晴,天空西边出现晚霞,东边有一道双彩虹,学生群“炸了”,孩子们在群里兴奋地说:“杨叔叔说这个叫‘霓虹’,它们的光谱是反着的!”“他还说雨中开车不要冒然涉水”……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闪着光的眼睛,对我的触动特别大,这让我坚定了做公益科普的决心。”杨继国说道。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科普需求。为了让讲座更有针对性,杨继国做足功课,成了“专家里的杂家”。
面对孩子,他设计用谜语抢答的方式讲解天气现象,用漫画的形式说明自然科学原理。走进农村,他关注基层防灾减灾,讲解农谚与科学,“烂场雨”的危害与农机作业。对于在恶劣天气中依然需要出行的外卖骑手,杨继国则为他们科普在大风、高温、暴雨和强对流天气下的安全出行知识。
平日里,杨继国养成了对领域内新知识“刨根究底”的习惯。“列车效应”为什么跟降水有关系?“地穿甲”“龙舟水”指的是哪种气候现象?早会上听到的一个新词,杨继国下来会接着研究,直到把相关知识点都搞懂,“这样在科普中才有底气,这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预警人的责任
2016年,杨继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性地做科普讲座。多年下来,他的讲座已经走入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30余所学校以及社区、福利院、企业和国际组织。对他来说,“科普不仅是兴趣,更是作为预警人的责任。”
多年预警应急工作的经历让杨继国意识到向大众普及气象和灾害防御知识的重要性。在讲座中杨继国经常提起自己亲历的两场北京暴雨。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近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当时杨继国正在驾车回家途中,凭借对天气趋势、不同路线地势及积水情况的判断,他选择了距离最远的高架路线顺利到家。2016年,北京再度发生暴雨,降雨总量超过“7·21暴雨”,这次杨继国以预警人的身份参与预警发布、应急响应的全程,联动京津冀三地发布数百条预警信息,在各方努力下,受灾损失大幅降低。
“我们除了要做好联动应急责任人,向公众立体式地发布预警信息外,还要通过科普的方式让他们能‘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杨继国说道。
在九三学社中国气象局支社,杨继国的科普路走得更远。2019年,九三学社中国气象局支社创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传播品牌以及“风雨同行”科普团队。作为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气象科学传播专家,五年来,杨继国带领团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等多所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并参与到“九三讲坛”、“小科学大梦想”、“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等系列公益活动中。
在新媒体时代,杨继国在科普内容和渠道上积极“做加法”。除了常规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开展多种线下科普活动外,他还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三夏、汛期开展线上科普直播,拍摄灾害防御短视频等。在他看来,借助不同的渠道能让气象知识触达更多的人,关键时刻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荧荧之光可聚星河’,一个人的科普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影响更多人,传播知识的人多了自然就会聚成一片星河。”杨继国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刘军 宋珂欣)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