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科普让更多人在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发布时间:2024-11-30 15:26:41 来源: sp20241130

  “您好,我是急救医生,老人哪里受伤了?”北京急救中心车组收到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通知,一名老年女性摔伤,需要救护车前往救治。随车医生路树春和同事们赶往现场途中向报警者确认患者伤情,询问意识、呼吸等情况并给予相应急救指导。

  10分钟后,车组到达现场,发现患者从约3米高的台阶滚落致伤。“患者有鼾声,呼唤没有反应,周边有呕吐物和血渍,查看头部出血已凝结,双眼周青紫、肿胀。”路树春说,初步判断为“坠落伤、头皮裂伤、重度颅脑损伤”。护士立即测血压,进行血糖和心电图检查,安全抬上救护车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和建立静脉通路。随后,他们与接诊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并迅速送达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心脏骤停、脑血管疾病、外伤等需要急救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12月4日8:00至12月11日8:00,北京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车19214车次。其中,根据来电主诉情况,外伤2333例,位居第一位;心血管病2181例,位居第二;呼吸系统疾病2030例,位居第三位。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97.1/10万。在我国,超过80%的心脏骤停以及猝死情况都发生在医院外。

  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分钟;心脏骤停后4-6分钟,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如果患者身边没有具备基础急救知识的人,即便医生们以最快的速度出发,也很容易错过“黄金4分钟”。因此,在不断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也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急救大会上,国内7个城市启动了“公共场所4分钟互救系统”试点项目,北京是其中之一。

  在2024年1月20日举办的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120急救科普大课堂上,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绍,当前北京市已认证31家社会急救培训基地,并成立了北京市社会急救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全市的急救培训进行监督指导;发布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授课课程大纲》,出版了系列标准化教材,已认证300余名急救讲师;同时,大力推动AED(半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公共场所配置工作,已有5089台AED在120系统定位。2021年以来,北京市已有30万高风险岗位人员接受了急救培训,北京市地铁利用AED挽救了6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北京急救中心曾多次面向社会公共场所的重点人群,包括地铁工作人员、空乘、教师等,进行急救培训。内容除了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外,还包括内科急症、外科急症的一些现场的紧急处理等。

  2024年北京急救中心的培训主要面向社区展开,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表示,社区是城市的基层体系,也是最大的健康保障体系。“有的社区医疗体系不完善,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急救缺乏经验,能力不足。”他说,为社区的基层管理者,特别是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进行培训,有助于构建社区急救体系,让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自救互救。社区培训将持续开展,一次为期3-5天,涵盖北京几百个社区。

  路树春是本次社区培训的急救讲师之一。他介绍,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因此培训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天是学员课,采用讲师授课的形式,主要提升学员自身的急救技能;后三天是讲师课,学员将取得急救讲师证。今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成为急救培训基地,“让急救科普进社区”,这些学员将组成社区讲师队伍,这样公众学习急救技能更容易、更便捷。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李淼,参与了培训。她说:“我在临床一线工作,经常碰到例如过敏性休克、心梗等急症,参加培训增加了自己的急救知识。”她觉得,老师们快速判断急症的思路让她获益匪浅。

  在李淼看来,她虽然大学时学过急救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动作规范,做到有实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并不容易。“做心肺复苏时的按压深度、频率等,在没有AED辅助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心里的节奏感来操作,很容易不准确,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她觉得,老师们对技能的严格把控,能够帮助学员比较规范地使用这些急救方法。

  在李淼看来,不光是医生,患者和家属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也非常重要。不久前,李淼参与急救了一名急症出血的患者,女性,65岁左右。“她当时从睡梦中醒来,起床后突然坐到了地上起不来,流了一摊血。”李淼和同事到达现场时,患者的家属已经帮忙做了简单的清洗,但是家属不了解出血的部位在哪,患者本人也描述不清。“这对评估病情造成了一些困难,不知道是阴道出血还是肛门出血。”李淼说,作为亲人如果能够提供比较有价值的线索,患者或许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路树春介绍,发现有人需要急救或请求急救后,大家能够帮助他,这就是急救科普的意义。“对于完全没有学过急救知识的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也是施救,或者可以在调度员的指导下出手急救。”路树春提醒,拨打急救电话后,尽量不要离开,“因为有一些伤情可能我们还要跟他沟通,他在现场可以随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

  如果身边的人发生心脏骤停,应该怎么办?陈志表示,要先对环境进行识别,观察是否安全,而后识别患者的状态。如果患者没有意识或呼吸,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尽快把周边的AED拿到现场进行急救复苏。对于没有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群,可以拨打120,在电话指导下进行操作。

  “突发心脏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遗传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等,以及肺栓塞、急性脑血管病、急性爆发性胰腺炎、创伤等,都容易造成心脏骤停。”陈志建议,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管理好慢性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要规律服药,定期治疗检查;同时不要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压力大、情绪激动、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