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2:48:16 来源: sp20241126
“收获了,赚钱了,这年过得踏实又开心。”2月3日,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张希芳在自家蔬菜大棚里望着刚开花的西红柿苗,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夏天,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紧急启用,第六埠村被淹土地1.0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2022栋,就包括张希芳家17栋蔬菜大棚。
洪水过后,第六埠村及时组建党员服务队,按照“水退一亩,耕进一亩”原则,组织农户加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科学地开展冬小麦、蔬菜等作物改种补种。目前已补种冬小麦1223.2亩、蔬菜1200亩,修复棚室1600余栋。
科学补种降低农户损失
记者走进第六埠村时,目之所及皆是“中国红”,家家张灯结彩。村小广场上,歌舞队正在排练春节节目。田地里,矗立着一座座整齐崭新的蔬菜大棚,冬小麦也悄悄地探出了头。要不是蔬菜大棚棚顶保温被上清晰可见的水痕,很难让人想到去年洪水泛滥的时候,田里的水位曾高达3米多。
在当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张希芳家的家庭农场里,记者看到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来不及布置的节日装饰摆在桌子上。
农户们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大棚门口摆满了茼蒿、菠菜、水萝卜等十几种蔬菜,这些蔬菜很快就要装车发往天津市区各大批发市场。
“茼蒿都已经收获两茬了,销量非常好,我们现在是收获一茬就立刻补种一茬。”张希芳兴奋地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她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一点也不觉得累,看着地里翠绿茂盛的蔬菜,打心眼里高兴。
农场里的17栋蔬菜大棚是张希芳倾尽全家之力搭建的,也寄托了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然而去年的一场洪水,差点压垮这个5口之家。
“9月16日,水一退,我第一时间跑回来看大棚。”张希芳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之前种的蔬菜全被泡烂了,大棚膜飘得到处都是,我看一次哭一次,每天愁得睡不着觉。”
那时候,和张希芳一样每天唉声叹气的还有第六埠村村民岳训成。原本8月是晚玉米即将成熟的季节,一场洪水让岳训成辛苦大半年种植的200多亩玉米全都泡汤了。“一亩地大约能产1000斤玉米,按照市价,每斤玉米1.2元左右,这200亩玉米的损失20万元,是全家的主要收入。”岳训成说。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村民们的损失,第六埠村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用不到10天时间就完成排水。考虑到洪水过后,可能会影响土质,天津农科院的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到村里进行了土壤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土质一切良好。
“积水过后,土地需要深松、散墒,尽快把土壤水分降到适合播种的程度。同时要及时补充有机肥,尽快恢复地力。”第六埠村党委委员、分管农业的村委会副主任张义郎介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里积极组织村民进行科学复产复耕。比如,教农户二次翻耕晾晒土壤;用被淹的玉米秸秆进行还田;考虑到大棚保温被等设施被水浸泡后,保暖性能变弱,技术人员建议农户选取抗寒性较好的叶类蔬菜进行补种。
“刚开始特别担心土质不好影响出苗,当蔬菜苗破土而出时,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下大半。”张希芳说。
帮扶政策补贴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随着村里发放的水灾补偿款陆续发放到村民手中,村民们的心也彻底踏实了。
岳训成说,政府按照777元/亩补偿玉米的损失,加上村里给大田作物上的自然灾害险补贴280元/亩,每亩地的收益和受灾前持平。
张希芳家也得到近百万的补偿款,不仅还清了贷款,还靠着补种蔬菜,赚了钱。“我们种的蔬菜苗也得到了政府补助,再加上蔬菜品质好,现在每天出货能达到1000斤左右。”张希芳由衷地说,今年是我过得很踏实的一个新年,蔬菜赚钱了,全家人都干劲十足。
“今冬下了两场雪,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从目前冬小麦的长势看,明年收成单产能增长两成。”岳训成憧憬着明年的大丰收。
目前,该村已经补种冬小麦1223.2亩,较往年增加50%,受灾补偿款也全部发放到村民手中。
开心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在广场练习舞蹈的65岁村民陈焕香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今年春节我们表演的舞蹈选取了两首歌,一首叫《好日子》,一首叫《共圆中国梦》。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中国梦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梦’。”
(责编:申佳平、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