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43:20 来源: sp20241130
走进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张庄村,能看到排列整齐的冬枣大棚。不出几十米,便有一处冬枣储存销售点。三轮车、货车进进出出,一派忙碌景象……
“张庄村种冬枣已有20多年,村民靠种冬枣致了富。”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滕红革端来一盘冬枣,咬下一口,冬枣皮薄多汁,又脆又甜。“村里的冬枣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经历了三次升级。”滕红革说。
第一次升级——从露天种植到设施大棚,村民不再靠天吃饭。张庄村的土地是盐碱地,村民种过白菜,栽过苹果树,都失败了。听说盐碱地适合种冬枣,村里七八户先进户便去山东取经,滕红革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张庄村种下第一批冬枣树。头两年不会管理,树栽下不坐果,不少村民就把树砍了。滕红革不放弃,外出学栽培技术,终于在2005年见了收益,“当时种了8亩地,一亩挣了1万元。”
2010年,临猗县大力发展大棚冬枣产业,张庄村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引进冬枣新品种。建大棚成本高,县里一亩补贴300元,村里第一年就建起了50亩大棚。大棚冬枣不仅成熟早,果色还好看,收益是露天冬枣的两三倍,村民一下子有了信心。
第二次升级——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发展,提升抗风险能力。2006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滕红革成为负责人。这几年,更是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技术托管+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庄种植8000余亩枣树,慕名而来的客商越来越多。
“以前冬枣交易大多在马路市场,既不够规范,也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滕红革介绍,2020年,村里建起集鲜枣贸易、筛选、包装、冷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如今,临猗县已有19个鲜枣交易市场,每年数以万计的客商前来采购,临猗冬枣出口十几个国家。
第三次升级——从追求产量到打造品牌,临猗冬枣进入商超。张庄村冬枣不断传来好消息。先是“临猗冬枣”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接着村里合作社的冬枣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问题也随之出现:冬枣市场日渐饱和,好果子卖不出好价钱。看到其他冬枣产地商超订单不断,滕红革着急:“村里没有品控体系,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经多方取经,今年采摘期到来之前,合作社花费200多万元,购入一台冬枣智能分选机。早上7点,合作社便热闹起来:冬枣顺着传送带进入分选机红外线检测仪,机器根据冬枣大小、重量、枣皮颜色等进行分类。
“不仅能识别碰伤的果皮,霉斑也能检测出来。有了这台机器,一个小时能分选六七千斤。”滕红革说,“一家连锁超市已经与合作社达成供货协议,还有意向在这里建供货基地。以后,我们要发展订单模式。”
行走在临猗,处处能感受到冬枣产业的活力。庙上乡探索农文旅融合,打造鲜枣特色小镇,枣业文化广场、民俗客栈等充满地方特色。临猗连续5年举办鲜枣文化节,“临猗冬枣”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如今,临猗鲜枣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冬枣面积18万亩,涉及9个乡镇70多个村,鲜枣年产量近6亿斤,总产值2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成为当地农业第二大支柱产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