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3:53:01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兰州1月10日电 题:如何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中窥见东西方初识的影子?
——专访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李永平
作者 闫姣
出土于甘肃大地湾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不仅是一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而且也可视为早期的“黄河母亲”形象。
它为何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它与“彩陶之路”上的其他彩陶有何区别?由“彩陶之路”开启的早期东西方交流,为而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带来什么启示?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李永平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出土于何时何地?它的器型、纹路有何特性?
李永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中国史前艺术中,有广泛影响力和知晓度的一件文物。它出土于1973年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是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是齐额短发的女性形象。
它的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部隆起,双耳已残。它的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应是用来悬挂类似耳环的装饰品,说明当时的女性已经有了美的概念、美的追求。其头顶以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像穿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
它的图案由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构成。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瓣纹和半坡文化的鱼纹,变相融合到一起的图案,有一种抽象美和神秘感,是一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史前艺术品。
这件文物还有一段收藏故事。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邵店村发现了它,用两个脸盆,换来了这件闻名遐迩的艺术品。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九美旦增 摄中新社 记者: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折射出何种当时的社会发展图景,为何它可视为早期“黄河母亲”形象,反映出它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李永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头部上方有一个洞,用来装和取某种物品,很可能是早期社会的农作物,体现了它的实用性。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人,所以彩陶瓶的腹部凸起,像怀孕女子的孕肚,代表古人的生殖崇拜,表达人类社会对生命延续的一种期盼。
彩陶瓶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面部显得静谧、安详,流露出一种独具东方审美的气质,是5000多年前的“短发女神”,也可视为早期的“黄河母亲”形象。一直到现在,它都是甘肃的一个符号,一张文化名片。2013年,它被国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大约产生于距今5500-6000年前,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其形状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器口有承继关系,平底的彩陶瓶也成为仰韶文化中后期的一种器形。它是新石器时代一件标志性器物,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社会生产主要靠女性采集为主。以这件文物为代表的大地湾文化彩陶,也对人们了解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重要学术价值。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侧面,双耳残缺,为细泥红陶。九美旦增 摄中新社 记者:以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为代表的大地湾文化彩陶,如何奠定甘肃为“彩陶之乡”的基础?甘肃又为何成为彩陶文化向西沟通的交流门户?
李永平:大地湾文化彩陶不仅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且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的哈苏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远古文化之一,表明中国彩陶产生的时间并不晚于两河流域,甘肃彩陶并非西方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甘肃可以称作彩陶的故乡。
甘肃彩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体系与区域特色,是一直持续的彩陶文化,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距今5300年左右,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衰落,引发马家窑先民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洮河流域、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的西部地区,形成马家窑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奠定了甘肃成为中西交流最重要门户的最初基础。
甘肃省博物馆内,古人制作陶器场景的模拟展示。九美旦增 摄中新社 记者: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彩陶之路”上的其他彩陶有何区别?以“彩陶之路”展开的艺术交流,对当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何启示作用?
李永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彩陶之路”上的其他彩陶存在很大相似性,但在器型、构图元素、图案方面,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西方国家通过彩陶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技能传授,而中国彩陶更具艺术性、抽象性和神秘感。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的定义,“彩陶之路”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包括顺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其中,彩陶从西到东的影响至少可达中国甘肃青海地区,从东向西的影响至少可到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彩陶之路”的交流不是远距离的彩陶的交换、贸易,而是随着人类的迁徙和移动,对彩陶器型、图案的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游客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参观彩陶。九美旦增 摄“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这些线路,源自中国腹地的彩陶等旱作农业文化因素渐次西播,西方的麦、羊、马、车以及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等逐渐渗入中国广大地区,由此还可能引发早期中西方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层次交流。
“彩陶之路”促进了古代欧亚大陆、非洲大陆不同文化圈的交流,如往西北延伸可以到达北欧地区,往西南延伸到达非洲北部及广大的非洲地区。这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人类文明之初就是一条天然的路相通、心相连、人相知的道路。交往、交流、发展,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企盼和平安定和谐,企盼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完)
受访者简介: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李永平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理事。30多年来,从事研究工作以甘肃出土汉代——魏晋简牍帛书文献、甘肃古代历史文物为主,兼及博物馆学、近现代文物。《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茶马古道——西南丝绸之路文物展》等的大纲执笔人之一,主持课题《甘肃新出土魏晋十六国文献研究》。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