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葡萄种植户的增收账本

发布时间:2024-11-14 21:48:48 来源: sp20241114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一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葡萄已成熟。   栗卢建摄(人民图片)

  35个葡萄品种,亩产3000斤,葡萄种植年收入14万元;经营农家乐餐饮收入6.3万元,总收入超20万元——这是山西省清徐县马峪乡葡萄种植户李楞娃去年的账本。

  李楞娃指尖带泥、布满老茧的双手令人印象深刻。翻开他的增收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既有敢于创新的胆魄,也有苦干实干的韧性。在优惠政策支持下,靠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闯劲儿,李楞娃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转换思路,品质提高销路宽

  顺着清徐县葡峰山庄的旅游公路登上山顶,就到了李楞娃的家。山坡上,供藤叶攀附的水泥架杆层叠排列,李楞娃一大早就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忙碌。

  清徐县地处太原盆地,背靠吕梁山,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葡萄生长。多年前,清徐县规划建设集观光、采摘、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景区葡峰山庄,李楞娃也顺势把自家葡萄地变成了采摘园。可不久后,他发现本地品种葡萄中秋节后才能成熟,暑期游客最多,却没有葡萄可摘。

  为了突破季节限制,李楞娃决定扩充品种。2019年,他前往河北昌黎的葡萄生产基地考察,带回60多个新品种、2000多株葡萄苗。同时,李楞娃决定走高端精品路线,在葡萄苗的精细化管理上花了不少心思:每株逐一修剪、施肥,一次次调整水肥配比……最终挑选出品质高的葡萄。李楞娃还一一联系回头客,为他们提供优惠价格将葡萄配送到家。这样一来,产品品质上来了,也拓宽了葡萄的销路,为来年增产打下基础。

  技术赋能,错季吃上好葡萄

  这两年,山上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但新品种这边又出了问题:一些高价买回的葡萄苗仍没结出熟果。

  面对其他村民的议论,李楞娃心里很坚定:“换品种本来就是实验,努力干总会有收获,3年种不成,就种6年,最后都会改成好品种。”

  了解到种植户面临的困难,清徐县农业农村局与各村建立起常态联动机制,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普及先进栽培技术,引导其科学管理。“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季节,要防止葡萄患上穗轴褐枯病和霜霉病……”清徐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贾英手把手指导李楞娃。从栽种、挂果、特殊天气管护,直至收获,都有专人全流程跟踪服务。

  葡萄进入定穗期后,贾英又给李楞娃带来新技术:通过控产降低葡萄生长密度,种植密度过高会推迟葡萄成熟期,遇到雨季也更易染病。

  于是,李楞娃砍掉几百株产量不高的葡萄苗,从60多种葡萄苗里选出35种精心培育:7月,“早霞玫瑰”成熟;8月,“晨香”能采摘了;9月,“阳光玫瑰”味道最好……“经过技术改良,葡萄摘果期拉长,游客错季也能吃上好吃的葡萄!”在旅游旺季,李楞娃的葡萄园一天最多能接待300多名游客,采摘的收入大幅提高。

  因地制宜,增加产业附加值

  “马峪乡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我们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马峪乡党委书记黄治国说。

  近两年,清徐县先后投资2000万元,修建了通往葡萄园的田间小路、为农户统一更换葡萄架、搭建防雨棚……路通了,景美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更多了。

  李楞娃瞅准机会,搞起了葡萄园农家乐——建起葡萄走廊,廊下支起饭桌,游客们吃着饭,抬头就能望见成串的葡萄。“县里的同志跟我们说,眼光不要局限于卖葡萄,要卖出附加值。这下我们尝到甜头了。”李楞娃笑道。

  清徐县葡萄文化旅游节、葡萄园“村晚”等各种活动出新出彩,老李一家也忙得不亦乐乎:承接研学活动、接待企业团建……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看着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李楞娃又琢磨上新的增收渠道,一家人把庄园内一片陡坡荒地开发出来,新建了四五幢民宿木屋。“目前正在跟文旅企业谈合作,很快就能正式运营。”李楞娃说。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扎实推进,不少地方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发展壮大餐饮民宿、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