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6 03:44:28 来源: sp20241126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持正确导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是影响人民精神世界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把我们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推动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问题,使人民群众都能享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政府主导,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与公共文化需求总量动态平衡,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均经费预算制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专项扶持和奖励资金。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针对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存在人员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分级分类开展业务培训,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下沉,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保障、网络设施、内容供给、资源覆盖等方面情况,完善需求分析、评估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督查问效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细落实。

  优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提供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产品。要采取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润物无声中入脑入心,让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努力用活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完善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建立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对接机制,建立更多公众沟通渠道,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使基层文化机构更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增强供给的有效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融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用“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探索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机制,以不同服务主题链接多元主体,形成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升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搭建多元项目平台,构建文体设施、艺术推广、全民阅读、科普工作等联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放大公共文化服务标杆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格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融合,对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改造,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建筑,丰富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和内容,打造融合阅读、展览、演艺、沙龙、休闲等业态的新型“文化驿站”。因地制宜建设乡村礼堂、戏台、图书室、文化广场等设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公共文化云等建设,优化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拓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积极发展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升级。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线上与线下一体、大屏与小屏联动、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1日 09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