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三:“流量骗子”逃不掉

发布时间:2024-11-19 06:44:49 来源: sp20241119

“无主谣言”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广为传播,严重破坏公序良俗,甚至逾越法律红线。有网民称,“希望有一天网络评论能用上类似区块链的技术,大数据能逆向看到每一条评论完整的传播链条,看看它到底是谁炮制的,从哪里开始病毒式传播,又是哪个机构在推波助澜。”

惩治“无主谣言”,网友的呼声是强烈的。如何铲除那些蛊惑人心的“流量骗子”,不仅检验着技术手段,同时也检验着相关部门和平台的责任与担当。平台需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手段,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剑也需尽快“出鞘”,守护亿万群众共同的网络净土。

披上马甲的谣言,仍然是谣言。“无主谣言”,责任不能无主,治理不能无主。治理“无主谣言”,必须紧盯新苗头新形式,填补监管空白。从横向看,有关部门、平台等各方应强化责任,利用技术、法治等手段,治理相关乱象。从纵向看,应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让“流量骗子”无计可施,让不法之徒无缝可钻。

谣言止于公开。早一秒公布真相,就能少一丝传谣的危害。“无主谣言”并非毫无破绽,有关平台应加强审核力度,将监查的关口前移,从口音、环境、表演痕迹、镜头语言等方面寻找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视频,就要敢于采取禁言封号的强手段。更要看到,面对不计其数的网络视频,人力审核存在局限,必须加强技术审核。技术和人力互补协作,才能练就发现谣言的“火眼金睛”。

惩戒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面对获利的快感和处罚的痛感,让从业者看清后果,才能倒逼其缩回违规之手。平台是治理“无主谣言”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进一步提高造谣成本,加强对违规账号的身份识别,将相关团队“连根拔起”,避免视频一删了之、账号一封了之后,换个马甲继续造谣。

法律法规是网络谣言的坚实防火墙。今年,“遭陌生人要求陪酒”“女骑手车被盗大哭”等摆拍视频的制作者被行拘,充分说明执法机关净化网络空间的决心。这些案例为“自媒体”、MCN机构、网络传播平台等划清红线,倒逼其自觉守规,才能更好引导账号健康运营,推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对“自媒体”发布的内容、运营行为以及发布平台的主体责任都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不断完善的制度是不法者的“紧箍咒”,也是从业者的“安全帽”。任何人一意孤行,必将遭到严惩。纵然“无主谣言”花样百出,也终究会在亿万网友的注目中露出马脚;纵然“流量骗子”用尽伎俩,也终究逃不出政府、平台、网友等共同织密的监督之网。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一:挑战认知,蛊惑人心

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二:是谁在批量炮制?

(责编:徐玉涵、曲源)